重庆三峡学院社科联年鉴(2019年-2021年)

发布人:资讯来源: 发布时间:2024-05-22 11:24:25点击数量:



   一、学科综述

   重庆三峡学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坚持形成以工学、文学、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以农学为特色学科,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体系。的学科发展定位,实施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三大引领工程,促进学科专业融合发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提升应用型大学之应用内涵。针对学校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特殊战略地位与区位优势,主动对接区域生态”“工业”“农业”“旅游”“物流”“文创”“康养等特色产业集群创新发展需求,全力打造生态环境类、现代农业类、机电信息类、经济管理类、文化教育类等五大具有鲜明库区”“山区特色的学科集群,促进学科集群之间、学科集群内部学科之间的融合创新发展,进而推进相关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与培育、强化学科服务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能,不断提升应用型大学之大学内涵。

截止目前,我校有十四五市级重点学科7个,分别为中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教育、农业、土木水利、旅游管理;有市级人工智能+学科群”2个,分别为智慧生态旅游、智能安全;有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分别为资源与环境、中国语言文学、教育;有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分别为中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数学、教育、农业、土木水利、旅游管理、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新闻与传播、公共管理。

   二、学术活动

   2019年—2021年间,学校共举办社科类学术讲座150余场,其中校外专家、学者主讲的高水平学术讲座达到80余场,占到总数的50%。学校老师外出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总人次达到300余人次,在各级各类学术会议上发言的人员近50人。三年间举办的重要学术活动如下。

20197月,重庆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合清在我校作题为《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是科技工作者的永恒追求》的学术讲座。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及我校部分师生共400余人到场学习。

王合清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信仰、信念、信心”的重要论述入题,以科技工作者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最关键的是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科技工作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最根本的是始终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科技工作者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最直接的是自觉自信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等三个方面,论述了科技工作“讲信仰、讲信念、讲信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述中,他以我国杰出科学家的感人事迹为例解析,带给现场师生巨大鼓舞。

201911月 ,第十二届构建和谐三峡论坛暨三峡库区乡村振兴与农村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乡村振兴与农村发展”开展专题研讨,分享实践经验。

重庆市学位办主任陈渝、重庆市社科联副主席潘勇先后致辞,表示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充分聚焦了我市八项行动计划中的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战,深入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发挥“三个作用”的新要求,对推动三峡地区补短板、强弱项,提升三峡库区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市学位办、重庆市社科联必定全力支持重庆三峡学院发展需求,“希望学校与三峡同发展!”此次论坛意义重大,成果丰硕,将为三峡库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也为重庆三峡学院师生提供了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201912月,“新时代文学研究学术体系建设”高端学术论坛在我校举行。此次高端学术论坛旨在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大体系”建设精神,进一步明确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要重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构。此次论坛由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主办,来自全国16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部分中文一流学科负责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新时代文学研究学术体系建设诸问题展开高端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总编张江教授为大会发来贺辞,高度评价举办本次会议在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引领,发出中国声音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他期望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要高度重视学术话语权问题,要充分捍卫主体意识,保持清醒头脑,说自己民族的话,作有思想的学问,真正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切实承担起党和人民所赋予的光荣责任。

202011月,学校邀请到了重庆市“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宣讲团成员、重庆工商大学法学院李喜燕教授来校作民法典宣讲专题讲座。

20201121日,由重庆市社科联指导,重庆三峡学院主办的三峡库区农业绿色发展论坛在重庆三峡学院举行。
本次论坛以“三峡库区农业绿色发展”为主题,旨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 2030年)》等相关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本次活动采用“一个小论坛、两个大报告”两种形式开展。论坛活动分别邀请了重庆三峡学院财经学院邓晓霞教授、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王志清教授、重庆三峡学院张建升教授、西南大学及重庆市万州区水土保持中心梁增芳工程师、林俊杰教授、杜毅副教授分别作了主旨报告。此次学术年活动参加人数共计300多人,其中,论坛参加人数为70余人,讲座参加人数为250余人。

20215月底,由公共管理学院和三峡研究院主办的“巴渝文献与三峡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来自川渝鄂三地的专家学者就“巴渝文献与三峡文化”创新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此次学术研讨会是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及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举行的,旨在进一步发掘、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文化软实力,努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02112月,重庆市外文学会2021年年会在我校召开。来自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庆市外文协会、西南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单位的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谋外语教学与研究新发展。本次年会以“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建设”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三、科研项目

2019年度,立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7项,包括后期资助项目1项:进口扩张背景下的进出口联动机制与出口升级路径研究(19BJY187)、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唐代巴蜀地区文学地理研究(19BZW067)、长江上游流域跨界污染治理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19BGL190)、湖广填四川移民家族社会融入与变迁研究(19CMZ040)、促进农户有效参与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19XGL012)、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19XMZ048),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贸易优势理论发展与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19FJLB022)。立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学前儿童动商测评模型构建研究(19YJC880098)、多主体参与的深度贫困区精准脱贫联动机制研究(19YJC630156)。立项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8项,包括1项社会组织项目,立项重庆市社科联调研项目1项。

2020年度,立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6项:多维异质性视角下农村人力资本促进乡村振兴的机制、效应及路径研究(20BJY137)、相对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的政策衔接研究(20BJY173)、后移民时期三峡库区社会生态修复的人类学研究(20BMZ039)、三峡多民族丧葬习俗多元共存的民族志研究(20BMZ045)、明清以来三峡地区多民族移民史料搜集、整理与研究(20XMZ005)、佩里•安德森与英国文化研究理论范式演进研究(20XWW002)。立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的政府与市场“双强引擎”构建及协调机制研究(20YJAZH051)、抗战时期沦陷区新诗史料搜集、整理与研究(20YJA751012)。立项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11项,包括重点项目1项、中特理论项目1项、特别委托项目1项、外语专项1

2021年度,立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6项:情境架构下中国政府会计准则实施的影响因素、效果评价与提升策略(21BJY236)、鲁豫晋陕蒙古族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志研究(21BMZ088)、乡村振兴战略下西南民族地区乡村聚落的时空演变及其生态安全研究(21BMZ141)、基层社会治理视域下家庭伦理文化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21XSH002)、土瑶宗教文书搜集、整理与研究(21XZJ003)。立项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11项,包括中特理论项目1项、社会组织项目2项、外语专项2项,立项重庆市社科联调研项目1项。

四、科研成果

   依托国家社科项目结题产生的成果在2019年至2021年时间内有如下6项。

   1.《三峡地区旧志文献整理与研究》系重庆三峡学院郭作飞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峡地区旧志文献整理与研究(批准号:16XTQ006)的最终成果。该成果以三峡地区现存旧志文献为研究对象,考察现存三峡地区旧志文献整理与研究的过程中,涉及对三峡地区现存旧志文献存故情况及整理研究情况等问题,拟通过穷尽式搜集文献资料、科学规范整理实践、深入开展综合研究。

研究认为,加快对三峡地区现存旧志文献资料的发掘整理,有计划地编撰方志著作提要,加强对旧志文献的综合研究,必须以对现存三峡地区旧志文献资料整理发掘为基础,以个案旧志整理为引导,以深入开展综合研究为重点,以形成全面、系统、基础、深入的三峡地区旧志文献研究成果,促进方志学科建设为旨归。成果综合运用调查法、文献法、分析法、以及多学科交叉等方法,完成了三峡库存区现存旧志文献资料的全面调查、收集、整理和综合研究,形成了对三峡地区现存旧志的全面整理和深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包括《三峡地区现存旧志文献总目提要》《同治增修万县志校注》(已出版)《三峡地区旧志整理与研究》(待出)等阶段性成果,项目于20218月顺利结项,对三峡地区旧志文献整理与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力地推动了三峡地区经济和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英语句法结构的演化研究》系重庆三峡学院刘晓林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语句法类型的演化研究”(批准号:17BYY032)的最终成果。该成果以英语句法结构的演化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英语句法结构的历时发展过程,通过分别对助动区、主语区和补足语区各种要素此消彼长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充分展示了英语现有的句法结构如何奠基于历史的发展,为英语句法的三分结构“语用-语法-语义”找到了历时发展理据,深入推进了英语句法演化史的研究。

   本研究主要采纳生成语言学的句法层次理论、认知语言学的认知动因理论和语用-语义的互动理论,发现促动英语句法演化主要动因是主观性和时间性的渗透,形态的削弱必然导致句法的像似性增强,进而强化了句法的理据性,形成层次分明、主客观对立、时间性表达式完备、抽象特征突出的句法形式。本研究在从类型学上理清了英语类主从结构式的历史根据,在理论上和研究方法上均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

3.<经典释文>音变构词与魏晋六朝汉语研究》系重庆三峡学院陈会兵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典释文》的音变构词与魏晋六朝汉语研究(批准号:16BYY125)的最终成果。该成果以《经典释文》的音变构词为研究对象,贯彻语言系统性原则,展开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的综合研究,考察汉魏以来汉语单音节词通过改变读音区别不同词义词性的音变构词现象。本课题将汉语字词形、音、义、用的矛盾运动视为上古中古单音节词汇、词义发展的主要动力,运用文献考证、共时描写、历时比较等方法与语料库、spss等手段研究《释文》音变构词反映的魏晋六朝汉语的发展演变规律,厘清了先秦至六朝经典文献语言单音节词发展的基本模式,为汉语史发展演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节点性支撑,对推动汉语史和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在语言文字研究方面提供了具体案例

4.前四史注疏语料层次与词汇研究》系重庆三峡学院周勤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前四史注疏语料层次与词汇研究(批准号:15XYY011)的最终成果。该成果以前四史注疏为研究对象,考察其语料层次与词汇特征的过程中,涉前四史注疏的语料层次、词汇的历时演变及空间元素、史注词汇及其义项的复现和分布特征等问题,试图在多维对比分析中发掘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研究认为古籍注疏词汇研究必须以系统性和科学性为导向,以推进汉语词汇史研究和汉语词汇学为旨归,建议整合同一古籍或相关古籍不同时代不同注家的注疏,形成实质上的古籍注疏体系。成果基于描写法和历史比较法,同时合理运用电子语料库和spss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对前四史注疏语料作分层处理和统计分析,不但有利于研究的科学性,更有利于提高语料分析的效率,为大型语料的处理提供了有效参考;成果还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结合纵、横两个角度,研究前四史注疏语料的时空层次与词汇特征,为古籍注疏如何进行体系整合与有效利用,开拓汉语词汇史的研究领域贡献了智慧方案。

   5.《人生真谛——道家适性人生哲学的现代阐释》系重庆三峡学院肖玉峰副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道家适性人生哲学的现代阐释(批准号:15BZX060)的最终成果。该成果以作者自己提出的终极人性概念为基础,对道家原有的循性而行谓之道这一理念进行了科学阐释,并形成了一套十分理性的人生哲学。该理论认为人生应该追求什么,实已由自然所赋予,比如个体生存、种群繁衍、身体健全、知识、审美、情爱、娱乐等,此所谓天命之谓性。人只能追求这些东西,而不可擅自追求性外之物如名利权势之类,此所谓率性之谓道。心(大脑)的作用是尽可能采取最好的方式(比如道德、科技等)来发挥或实现人性,此谓之理。道是天地万物必须遵循的最高规律,人类也不例外,人的主体性、自由意志或积极能动性只能体现在理。很可惜,具有独特高超智力的人类是唯一有能力违背并且也确实一直在违背道这一最高规律的物种,所谓的人类文明其实是一个以人灭天、去性从心、背道崇理的严重畸形的人本主义理性文明,如果不能缮性复朴回归自然正道,这一文明前景堪忧。因此,人类信仰从以心为主导的理性本体转向以性为主导的非理性本体乃是历史发展的应然趋势,而从根本上彻底否定本体论则是一种对人类极其不负责任的懒汉态度。该理论虽然十分简单,但它能够顺理成章、通透无碍地解释一切自然及社会现象,以其检视各家各派之思想亦能研几析理、明辨是非,而且还能用它清楚地分析人类社会弊病产生之根源并给出解决之方法。这一理论及其研究思路很可能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会发挥重大作用。

 

   6.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移民社区文化研究》系重庆三峡学院杨江民副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移民社区文化研究”(批准号:14XSH011)的最终成果。该成果以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移民社区文化为研究对象,阐释新型城镇化移民社区文化的有关概念,揭示城镇化移民社区文化的内在逻辑,涉及新型城镇化移民社区文化的功能、现状、制约因素和建设路径等问题,探究适合我国新型城镇化移民社区发展过程中社区文化建设的路径,把移民社区建设成为广大移民的幸福社区,安居之处、乐业之地,精神家园、情感归属。

研究认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移民社区文化建设,必须立足移民社区文化的现状,依据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文化堕距理论、文化冲突—适应—融入理论、政府治理理论等相关理论指导,发挥移民社区文化的导向、教化、规范、凝聚、娱乐等功能,遵循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循序渐进、系统性等原则,既要科学分析制约移民社区文化的因素,又要从政府、移民社区、移民自身、社会等层面,以及借鉴国外社区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等方面优化移民社区文化建设的路径。

研究提出了社区移民因自身的文化差异造成与主流文化的冲突和互动;移民社区文化冲突,实质是乡土文化与城镇文化碰撞、兼容和融入的过程;城镇化移民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移民文化冲突—适应—融入的过程,等核心观点。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构建多元的、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形成移民社区文化体系,丰富文化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深化移民社区文化的相关研究。系统总结城镇化移民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和经验,着眼于城镇化移民社区文化建设的经验推广,努力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指导移民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实现研究价值。

、社科人才

2019年至2021年时间段内的人才称号有如下3人。

1.郭作飞 男,汉族,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重庆三峡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1998重庆三峡学院(原 四川三峡学院)中文第一届本科毕业留校;2001年毕业于贵州大学汉 语言文字学专业,师从著名语言学家王锳先生,获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导师俞理明教授,获文学博士学位;20077月进入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合作导师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云路先生,20097月顺利出站。学术兼职有: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国语言文学)、重庆市第11批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万州区学术技术带头人、万州区“平湖英才”第四层次人选。社会兼职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学语文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国家语委科研工作专家库成员、重庆市社科专家库成员、重庆市中文教指委委员。

主要从事近代汉语、地方文献整理研究。1998年至今,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项目1项,“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项,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3项,主持主研其他各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先后在《古汉语研究》《语言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6部,合著7部,获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独立),获重庆市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3)。

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形成一定影响。专著《张协状元词汇研究》(巴蜀书社,2008)一书由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蒋绍愚教授序荐,著名中青年语言学家、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俞理明教授发表有《专书语言研究方法的成功探索》(《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2期),给予高度评价;《温州日报》200919日第9版《溯源:让历史告诉未来——2008温州历史文献研究综述》一文重点推介本书,评价认为“这是一项颇有新意的研究,富于学术创新,给人诸多启迪。”目前,该书已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伯克利大学、香港树仁大学等大学图书馆收藏。专著《20世纪汉语专书词汇研究论著索引》(四川辞书出版社,2011)获重庆市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目前已被美国芝加哥大学、弗吉尼亚大学、俄亥俄大学等大学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

2.陈兴贵 男,197910月,云南会泽人,人类学博士,重庆三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市高校第二批青年骨干教师和第五批优秀人才,巴渝学者青年学者(2019)。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重庆市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社会科学普及专家,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

主要从事民族学、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主持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科研创新团队等省部级项目6项,在《广西民族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第二)丛书1套,合著1部,曾获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19-20203次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评为“认真负责的鉴定专家”。

3.鲁祖亮 男,198011月,湖南常德人,理学博士,实验实训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重庆市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22),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19),巴渝学者青年学者(2020),重庆市万州区学术技术带头人(2021),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2016),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016)。兼任重庆市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数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数学学会计算数学专委会副主任

主要从事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一等资助、二等资助项目3项、教育部项目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4项、重庆市教委重点项目等3项、万州区科技局和统计局项目5项;主持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1个;发表学术论文65篇,SCI收录52篇,SCI一区Top类期刊8篇;主编英文专著1部(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家信息与计算科学丛书2部、重庆市重点建设教材1部;获重庆市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排名第一)。

、社会组织

1.重庆市三峡文化研究会

重庆市三峡文化研究会于200012月经市民政局注册成立,是重庆市三峡文化专业工作者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群众性、学术性团体。本会接受重庆市民政局、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监督管理与业务指导,现有会员100余名,下设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现任会长和法人是谢建忠教授。

本会旨在团结我市文化、文物、博物馆工作者,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方针政策,发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开展学术活动,促进全市三峡文化事业的发展,助力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本会自成立以来便积极开展与三峡文化相关的社会、语言、文学、文化以及文献研究和交流,在三峡社会发展、三峡盐文化、三峡军事文化、三峡旅游文化、巫文化研究、三峡历史文学、三峡民间文学、三峡重要作家作品研究、三峡地方文献整理研究等多个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三峡库区文化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2. 重庆市三峡移民与经济发展研究会

重庆市三峡移民与经济发展研究会是20009月经重庆市社科联、民政局批准成立的、挂靠在重庆三峡学院的科研团体。从成立至2006年,研究会挂靠在重庆三峡学院科研处。2006年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庆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之后,三峡移民与经济发展研究会便挂靠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会由左正强为会长邓晓霞为秘书长及专职行政人员一名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30专业学科背景为工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民俗学和农学等。

重庆市三峡移民与经济发展研究会以“立足三峡,服务库区”为使命,密切结合三峡库区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工作,致力于打造成为在重庆市有一定影响的、研究特色鲜明的科研平台,努力成为三峡库区重要的科研中心、学术交流平台以及咨询服务机构。经过长期建设,已形成“三峡库区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三峡库区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三峡库区市场与品牌研究中心”、“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四个具有地域特色、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重庆市三峡移民与经济发展研究会成立至今已初具规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作体系,对三峡库区和渝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社科普及

因为疫情原因,2019年至2021年我校的社科普及活动较少。主要有如下两场:

开展“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普宣传活动。919-20日,我校科普基地参与了以“礼赞共和国、智慧新生活”为主题的2019年万州区全国科普日活动。基地通过27张展板向广大市民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重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峡库区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三峡库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让民众了解了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普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知识,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意识,有利于推动三峡文化的弘扬与保护。

李喜燕教授来校作民法典宣讲专题讲座。学校邀请到了重庆市“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宣讲团成员、重庆工商大学法学院李喜燕教授来校作民法典宣讲专题讲座。

李喜燕教授用一个半小时从民法典颁布的背景分析入题,从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权编、婚姻家庭权编、继承编及侵权责任编等几个方面阐释了民法典对普通民众的关爱。她的讲座饱含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引用的经典案例,让人通俗易懂、回味无穷。不仅有助于大家更好地学习、领会和应用民法典,而且对推进依法治校和学校科学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科研机构

重庆三峡学院市级科研机构一个,即重庆三峡学院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2006年经重庆市政府批准的市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秉承“立足三峡,服务库区”的宗旨,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使命,以三峡移民、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建设等重要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展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是一个研究特色鲜明的,综合型、开放性的人文社科研究机构。

.科研项目

针对三峡库区的热难点问题,三峡研究院于每年5月中旬对外发布开放基金课题申报及指南,组织专家评议基金申报书,对成功申报者举行开题论证会,确保项目的良性运行并取得预期成果。2019-2021年期间,中心共设立开放基金24项,资助金额20余万元。

2019-2021年期间,研究人员承担与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方向一致的市级及以上的政府(基金)项目共2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项,重庆市社科规划办各类项目8项,重庆市科委各类项目9项,重庆市科协各类项目2项,重庆市教委各类项目6项,重庆市万州区政府基金项目5项,研究经费共计307万元。其中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绩显著,分别为李俊的“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唐代巴蜀地区文学地理研究”(2019);傅国群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家族社会融入与变迁研究(2019)2020年李素文的“相对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的政策衔接研究”(2020);赵翔宇的“后移民时期三峡库区社会生态修复的人类学研究”(2020);宦书亮的“三峡多民族丧葬习俗多元共存的民族志研究”(2020);熊茂松的“明清以来三峡地区多民族移民史料搜集、整理与研究”(2020)。承担企事业横向课题方面,2019-202110月期间,中心研究人员共承接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横向课题9项,研究经费76.03万。

2.学术论文

2019年到2021年,研究人员共出版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45篇,其中SSCI期刊2篇,CSSCICSCD期刊论文40篇,北大核心期刊6篇。代表性论文包括:①喻永红.农业生态保护政策目标的农民偏好及其生态保护参与行为——基于重庆十区县的农户选择实验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21;②甘丽萍.三峡库区消落带狗牙根与桑树淹没后的恢复机制.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20;③童洪志.渝东北贫困地区深度扶贫四方联动模式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

、学术期刊

重庆三峡学院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只有一种,即《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下简称《学报》)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8135,国内统一刊号CN50-1034/C,是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重庆三峡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哲学社会科学类刊物。2019—2021年,学报编辑部坚持“反映本校教学、科研的最新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办刊宗旨,牢固树立“以质量为生命、以特色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刊理念,《学报》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具体发展建设情况有以下几点。

1.为学校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搭建服务平台

为推进我校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的开展,学报每年刊发一定比例的校内稿件。2019—2021年,学报共刊用校内稿件82篇,占总用稿量的32.5%,其中2020年刊用校内稿件最多,有41篇,占当年总用稿量的46.6%。这些稿件既反映了我校科学研究的成果,又为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提供了平台。

2.打造特色栏目,建好热点栏目

《学报》历来重视对“三峡研究”特色栏目的打造。2019—2021年,每期都开设三峡研究栏目,共刊登37篇学术论文,占总用稿量的14.7%,相关论文在三峡地区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被引频次、下载量等居于前列。此外,学报编辑部重点打造“理论探索”栏目,加强热点栏目“经济热点”的建设,成果丰硕,多篇论文下载次数超过500次。

3.坚持“三审制”和“三校一读”制度

坚持落实“三审制”,严审每篇来稿,匿名审稿,对来稿进行检测,坚决杜绝剽窃、抄袭、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坚持“三校一读”制度(编辑初校、互换二校、校外专家再校、主编通读),避免工作出现失误,尽量把差错降到最低点,保证刊物的编校质量。2019—2021年,在重庆市新闻出版局组织的期刊编校质量考核中,《学报》的差错率都在2/万以下,其中2020年的差错率为1.14/万,在重庆市55家社科期刊中排名第27位,位于《现代法学》《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探索》等核心期刊之前。

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编辑业务水平

2019—2021年,学报编辑部全体人员每年积极完成国家规定的72个编辑继续教育学时,努力学习国家有关期刊管理标准、编排规范,深入学习编辑理论、编校知识、语言文字知识,不断提高提高编辑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

 

下一条:重庆三峡学院社科联简介

关闭

底部图片链接

版权所有重庆三峡学院 地址:重庆市万州区天星路666号 
Email:58105750@163.com     电话:023-58105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