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2021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提名程序,现将我校拟提名2021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的项目予以公示。公示期为7天,即2021年9月9日至2021年9月15日。公示期间,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项目持有异议的,以书面形式向科研处提出,并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实事求是和公正地处理异议,请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表明真实身份,并提供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58106730 邮箱:58105750@163.com
重庆三峡学院
2021年9月9日
项目公示信息如下:
项目名称 |
山区中小跨径梁桥抗震设计理论与应用关键技术 |
主要完成单位 |
重庆三峡学院 |
重庆交通大学 |
中交一公局重庆万州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
提名者及提名等级 |
重庆市万州区科技局 |
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主要完成人 |
1.闫磊(副教授 重庆三峡学院) |
2.张瑞杰(高级工程师 重庆交通大学) |
3.林志(教授 重庆交通大学) |
4.李鸿盛(教授级高工 中交一公局重庆万州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
5.郭远臣(教授 重庆三峡学院) |
6.宋健(工程师 中交一公局重庆万州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
7.刘芳平(副教授 重庆三峡学院) |
项目简介 |
本项目历经十余年,采用试验研究、理论分析、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方法对山区中小跨径梁桥的地震致灾机理、灾变模式及抗震性能提升关键技术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攻克了震后梁体位移大、桥墩塑性铰区域损伤严重、震后桥梁功能快速恢复能力差等难题,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如下: (1)提出了“中小跨径梁桥漂浮抗震体系”的基本概念、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建立了基于“漂浮抗震体系”的山区中小跨径梁桥多阶段动力计算模型与数学方程,揭示了基于漂浮抗震体系的山区中小跨径梁桥致灾机理与失效模式,形成了山区中小跨径梁桥基于漂浮抗震体系的抗震设计理论,为梁桥抗震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研发了单振动台实现多点多向激励的地震波转换技术,阐明了山区中小跨径梁桥在多维多点激励下考虑支座摩擦滑移及结构碰撞等非线性因素时的抗震性能,揭示了山区中小跨径梁桥的地震响应规律、损伤演化过程、破坏机理、以及桥梁损伤与失效模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山区中小跨径梁桥震害的有效防治措施。 (3)研发了带可更换耗能段的桥梁新型防落梁限位装置,揭示了该装置的屈服机制、破坏机理与最优耗能机制,建立了其适应于桥梁结构整体抗震分析的计算模型,研究了装置在整体桥梁结构中的耗能效果,形成了带可更换耗能段的中小跨径梁桥防落梁限位装置装配化成套关键技术并进入工程应用,实现了中小跨径梁桥结构多道设防、分级耗能的设计理念。 |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
专利1:一种多跨简支梁的摩擦滑移耗能减震装置(CN107376427A) |
专利2:一种适用于桥梁结构的横向耗能减震装置及其安装方法(ZL201911387749.5) |
专利3:一种适用于桥梁结构的电磁式抗震防落梁装置(ZL201911234714.8) |
专利4:一种适用于桥梁结构的抗风减震装置及减震吊杆(ZL201911369247.X) |
专利5:一种钢箱梁的多点自适应顶推装置(ZL201810134331.2) |
专利6:一种单振动台实现多点激励的转换装置(ZL201720947719.5) |
专利7:一种单振动台实现多点多向激励的转换装置(ZL201720927209.1) |
专利8:一种桥梁结构自复位耗能减震装置(ZL201920881145.5) |
专利9:一种桥梁结构复合型耗能器(ZL201920886221.1) |
专利10:适用于中小跨径梁桥的可替换式防落梁耗能减震装置(ZL202022096755.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