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化学院讲座第29讲】新兴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研究

发布人:资讯来源: 发布时间:2018-05-11 15:05:58点击数量:


   时间:2018年5月16日 9:30

  地点:C-402

  主讲人简介:

  戴家银,男,博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0年),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005年)。1999年在南京大学环境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7月-2005年4月先后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医学院、德克萨斯大学加尔维斯顿医学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任美国化学会杂志Chemical Research in Toxicology杂志副主编。

  主要从事新兴全氟烷基化合物的生态毒理研究工作,应用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基因和蛋白质水平上探讨持久性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效应及毒作用机制,寻找敏感、有效的生物标志物。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面上项目、973项目的课题、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中科院战略先导B项目的课题等。2004年以来在Cell, Molecular Cellular Proteomics,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Technology,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等重要SCI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引用2500多次。

  内容简介:

  生态毒理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等环境行为和对生物的毒性效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兴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副面影响加剧,迫切需要深入开展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研究。新兴持久性污染物-全氟烷酸类化合物(PFASs)主要包括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磺酸(PFOS),广泛应用于等民用和工业产品中,这些产品的大量使用导致其在环境中的广泛分布,在水体、海洋哺乳动物体内甚至人体血清中、母乳、精液等中都检测到这类污染物。本次报告重点介绍PFASs在我国环境及人群中的分布特征和累积规律,这类物质的内分泌干扰和生殖毒性,及其毒性效应的分子机制。


上一条:【环化学院讲座第30讲】基于神经-血管交互作用的多溴联苯醚毒性机制研究 下一条:【环化学院讲座第28讲】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的指导与参赛

关闭

底部图片链接

版权所有重庆三峡学院 地址:重庆市万州区天星路666号 
Email:58105750@163.com     电话:023-58105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