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化学院讲座第30讲】基于神经-血管交互作用的多溴联苯醚毒性机制研究

发布人:资讯来源: 发布时间:2018-05-11 15:08:08点击数量:


  时间:2018年5月16日 10:30

  地点:C-402

  主讲人简介:

  韦艳宏,女,博士,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8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08-2016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事博士后及副研究员工作。2016年获聘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效应及心脑血管损伤机制。发表SCI论文21篇(其中JCR一区论文16篇),被学术期刊和专著等引用千余次,H因子17。以第一作者在PNAS、Free Radical Biology & Medicine、Aquatic Toxic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9篇(其中JCR一区论文7篇)。研究成果被加拿大环境部列为环境风险评估重要基础数据;为美国宇航局空间动物实验设计提供指导依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美国基金会资助项目,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多个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R01项目及基金会资助项目。多次受邀在美国毒理学年会等国际大会作专题报告,曾获全国毒理学大会“优秀论文奖”。目前担任中国毒理学会毒理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及Archives of Toxicology(IF=5.9)杂志编委,长期担任Archives of Toxicology、Toxicology Letters、Aquatic Toxicology、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等 9个毒理学、环境科学及相关领域SCI收录期刊审稿专家。

  内容简介:

  溴代阻燃剂多溴联苯醚(PBDEs)是一类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有机污染物,其毒性效应和机制目前尚未阐明。神经-血管交互作用是神经功能的基础,对脑组织发育和生理功能维持等过程发挥重要作用。本次报告主要从神经-血管交互作用角度探讨PBDEs的毒性效应及分子机制,发现血管发育迟缓和功能障碍可能为神经系统损伤的原因和病理基础,血管损伤可作为早期效应指标和标志物筛选靶点,揭示了多条神经-血管细胞间关键毒性信号通路,为评价PBDEs及溴代阻燃剂的神经毒性和心血管毒性、鉴定毒性通路、确定有害结局路径以及筛选早期生物标志物提供崭新思路。


上一条:【计科学院讲座第85讲】一类受生物学和社会学启发的协作式神经动力学优化方法 下一条:【环化学院讲座第29讲】新兴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研究

关闭

底部图片链接

版权所有重庆三峡学院 地址:重庆市万州区天星路666号 
Email:58105750@163.com     电话:023-58105750